《敕勒歌》原文赏析-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时间:2025/10/01 浏览次数:76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绵亘于内蒙古南境一带,和大兴安岭相接。

2、穹庐:见刘细君《悲愁歌》注〔一〕。

【鉴赏】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朔州(今山西北境)。这一首诗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敕勒民歌。《诗集》引《乐府广题》:“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可知这是一篇翻译作品。歌辞咏草原的广阔和水草牛羊之盛。

这是一首古代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族虽然是敕勒(铁勒)的一个部落,到《唐书·回鹘传》就以回鹘(维吾尔)统一各部落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称呼这首民歌。

过去人们都认为这个作品是鲜卑族民歌,原因是由于北魏是鲜卑族。《乐府诗集》引《乐府广题》说:“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北齐主高欢)自和之。”《乐府诗集》又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从此文学史便相传为鲜卑民歌了。错误在于把斛律金当鲜卑人,却不知《北齐书·斛律金传》说他是“朔州敕勒人”。而《北齐书·神武纪》也说高欢死前说:“库狄干鲜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並性遒直,终不负汝。”可见《乐府诗集》之误。《新唐书·回鹘传》讲到斛薛部落(《旧唐书·铁勒传》同),当即斛律,斛律金是以他出于什么部落为姓。《新唐书》说敕勒部落袁纥、薛延陀、仆骨(唐大将仆固怀恩即出于仆骨)、斛薛,阿跌(唐大将李光颜原姓名为阿跌光颜)等,皆散处碛北。所以斛律金落户朔州,即为朔州敕勒人。当时敕勒各部落都在阴山下,河套北草原上,自然这首歌是敕勒各部落共同唱的歌,从今天意义来说自然也就是古维吾尔民歌。

《北史·高车即敕勒》云:“蠕蠕社会转徙广漠之北,侵入高车(以车高所以也叫高车)之地,斛律帅倍侯利奔魏。”这人大约就是斛律金。后来魏太武帝伐高车东部:“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落,获牛马羊亦百余万,皆徙至漠南千里之地(按即阴山下)。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数年之间,渐知粒食,岁致献贡。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那么敕勒族各部落在阴山下敕勒草原畜牧,为北魏作出了贡献。那么这就是《敕勒歌》创作出来的历史背景。

维吾尔族,亦即当时敕勒之一部,各部落都是能歌善舞的部落,于是以后在北魏文成帝时,“五部高车,合众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这是描绘他们歌舞的盛况,所以《敕勒歌》也就是维吾尔民歌。

这首歌体现出雄伟的民族畜牧业繁荣的盛况。体现出他们豪迈的民族性格和雄伟的北国风光,的确是可以传之千古的杰作。它横展开阴山之下敕勒草原的画卷。用切近的比喻,写出天似圆毡屋,笼罩广阔原野的宏远无边。然后写出仰首望天,深青澄澈的颜色;低视草原,茫茫一片。最后一句才写出牧草无比丰茂,和牛羊众多到无数,只有风吹草低才随处可见牛羊的头角或身影。全歌皆不用宏伟等过“实”的字样,全从“虚”处见功夫,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牧民们的审美意识深入歌中,写尽他们的聪明、智慧和骄傲。开始一句就代表了民族的骄傲意识,直到唐代西突厥兴起,这一少数民族才从青海入新疆。诗地点、形象、时、空都反映其中,结构严密,既朴质又清新。沈德潜评为“汉人余音”,就是因它朴质刚健而误评。

其实这首民歌倒很影响汉诗,如令狐楚《》:“牛羊入塞多”;《》:“暮雪连青海,银霞覆白山”;《过碛作》:“黄沙碛里客行迷,西望云天直下低”;畅当《》:“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登兖州城楼》:“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等,未尝未受这首民歌影响。这一首多层次而又虚实相衬,意在言外的雄伟短歌,已是不可磨灭的古代艺术典范。

(王达津)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