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喻歌·其三》(前行看后行)原文赏析-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时间:2025/10/01 浏览次数:55

企喻歌(其三)

北朝民歌

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

前头看后头,齐著铁冱鉾。

【鉴赏】

本篇表现战士的尚武精神和骁勇风姿,是从行列的整肃来描绘的。

这首诗没有正面描写战士如何奋力拼杀,血染沙场,而是通过写战前行军的浩荡声势,暗示了战士们那种崇武的精神与赳赳武夫的风采。“裲裆”与“冱鉾”是从装束方面落墨,“前行”“后行”与“前头”“后头”是从队列方面着笔。前两句是以横列的一排为基准点,因为“行”与“行”之间相隔很近,所以“前行”战士“看”到“后行”战士身上穿的“铁裲裆”。后两句则是从纵列的一排为着眼点,因为走在队伍“前头”的战士与走在队伍“后头”的战士相隔较远,而且其间又有战士相隔,所以“前头”的战士只能“看”到“后头”战士头上戴的“铁裲”了。诗人的观察多么细致,描绘多么逼真!诗人用“前行”“后行”与“前头”“后头”这些方位词,表现前后左右广大的范围,使诗歌所描绘的行军图具有了立体感。这种阵势纵横的描绘,可以看出队伍人马之众多,气势之磅礴,真可谓排山倒海,雷霆万钧,铺天盖地,席卷而过。着一“齐”字,又写出了队伍的造型美,充分显示了这支队伍的训练有素,军容整肃,纪律严明,兵行犹如衔枚,万马不嘶,罕闻其声,这就生动地表现出这支队伍的军容、军律和军风,烘托出战前严肃而紧张的气氛,其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已宛然可想了。写人,并不从直接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着笔,却着意去刻画其“铁裲裆”与“铁裲”的齐整。而“铁裲裆”与“铁裲”是军人风采的最显著标志,对于表现戎马生涯来说,具有典型性,足以引起人们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丰富联想,正是“不写之写”手法的妙用。

本篇的另一艺术特点是采用了叠词、叠句的手法。诗中“前”“后”“齐”“铁”“看”等都是叠词,前两句与后两句则是叠句。复叠的诗句,可从整齐中见参差,这对于表现队列的齐整,从而表现战士的骁勇善战是十分和谐的。并且读来有着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致,加强了诗的节奏美与音乐美,增强了艺术魅力。

(薛祥生 王少华)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