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蚕丝·其二》(春蚕不应老)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时间:2025/09/27 浏览次数:45

作蚕丝(其二)

南朝民歌

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鉴赏】

这首诗又名《蚕丝歌》(《玉台新咏》卷十),原诗共四首,内容都是写女子的,这是四首中的第二首。在《诗集》中,它属于“清商曲辞”。《古今乐录》说:“《作蚕丝》,倚歌也。”“倚歌”是用铃鼓、管乐伴奏的歌曲,听起来是相当宛转清脆、悠扬凄恻的。

从字面看,全诗咏的是蚕,但实际上写的是女子的刻骨相思。“怀丝”的“丝”与“相思”的“思”谐音;“缠绵”可以形容蚕丝的绵长萦绕,也指女子肠一日而九回的缠绵相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和同音同字双关的手法,把春蚕的生物特征和女子的心理情感特点融汇得天衣无缝,使相思这种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潜在心理活动外化为一种可知可感的形象,从而也使读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唐代诗人的《无题》诗中有两个至今尚传诵人口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前一句在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过这首《蚕丝歌》的启发。但是,李诗与这首诗对爱的前景所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前者写的是爱的绝望,读后使人眼中流血、心底成灰。后者尽管也写出了生的挣扎,爱的磨劫,却不乏期待和希望。《古诗十九首》中说:“思君令人老”,这首诗却开头就说:“春蚕不应老”,分明是反其意而用之。女主人公勉励自己,千万不要因“昼夜常怀丝(思)”缓了衣带,减了玉肌,憔悴衰老,而应当努力加餐,永葆青春。她坚信,“缠绵自有时”,只要自己生得顽强,爱得执著,总有实现爱情理想的时候。所以,这首诗不只是要读者随女主人公愁肠的蠕动悲鸣,它还要我们为主人公的乐观自信祈祷,祝她如愿以偿。

(李生龙)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