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舟者歌》原文赏析-无名氏古诗-隋朝诗歌

时间:2025/09/09 浏览次数:14

挽舟者歌

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鉴赏】

这首民歌以质直的语言、直赋的手法,诉说了为隋炀帝挽龙舟的苦难,控诉了无道昏君的鸩乐残民。

隋炀帝是历史上出名的奢侈昏君。他一上台,就征发民工,大兴土木。他修通济渠后,于河岸两旁“御道”种植柳树,从洛阳到江都,建离宫四十余座。605年,隋炀帝带领一二十万人,乘船游江都。他乘坐的“龙船”,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四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用珍宝装饰得金碧辉煌,共有大小船只几千艘,前后相连,长达二百余里。《挽舟者歌》就是挽船民夫的呼声。

这首民歌虽是“挽龙舟”时所唱,可是它的涵盖面很广。写了“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也写了“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一家三代,都处于饥劳兼逼、死亡威胁之下。儿子远征辽东,遗骨青山下;自己困于隋堤道,又将成野鬼;家中妻子思夫念子,愁肠寸断;父母盼望儿孙,泪眼欲枯。作者将三代人所处不同空间的相同命运巧妙地织合于一起,展现了隋末民不聊生的惨状。

全诗以“我”为中心,向时间与空间的广域辐射。追想先前的儿死,遥念家人的苦况,想象日后的身亡,概及过去、现在、未来,笼括辽东、隋堤、家中。因以“我”为驰想的中心,也就丰富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又以“饿”贯之始终,儿子是“饿死”的,自己又是“路粮无些小”,家中的老母弱妻,没有大劳动力,其缺粮断炊自可想见。通过各人的挨饥受饿,写足了“方今天下饥”,这是社会现实的直录,也是诗人愤怒的呼号。

作者瞻念前途,觉得此身难保,他寄希望于“义男儿”“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这愿望很是偏狭,也极为渺茫。处于社会压迫重轭下的小生产者,只能提出这聊以自慰的要求。《海山记》记《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隋炀帝大业十年东幸维扬,御龙舟,中道夜半闻歌者甚悲。其辞曰云云。帝闻其歌,遽遣人求其歌者,至晓不得其人。帝颇彷徨,通夕不寐。”这一记载的可靠与否,尚难决断,但缘此可见这首民歌的感人力量,当然它不可能改变隋炀帝穷奢极欲的本性,但至少对他有所触动。而这首歌为那些挽龙舟者听了,其感同身受、怒火中烧,自是不言而喻的。

(徐应佩 周溶泉)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