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其二》(边庭烽火惊)原文赏析-薛道衡古诗-隋朝诗歌

时间:2025/09/09 浏览次数:14

(其二)

薛道衡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

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

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

绝漠三暮,穷阴万里生。

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

□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

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

【注释】

1、夫人城:古代妇女主建或守护而著名的城。

2、顿颡: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请罪、投降。

3、玄阙:山名。

【鉴赏】

这首诗写边塞征戍生活,是对杨素《出塞》诗的和诗。除薛道衡外,虞世基也有同杨素的唱和之作。薛遭衡《出塞》共有二首,此选第二首。

起首六句写激战濒临前的紧张情势。边境烽火冲天而起,征兵羽书连夜发出,既交代胡军突袭,军情紧急,也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三四句进一步点明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少昊”本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晋王嘉《拾遗记》:“少昊以金德王”,这里借指胡军。“文星”本是星名,《晋书·天文志》云:“文昌文星在斗魁前,一曰上将,二曰次将……”这里借指汉军。“腾”“动”二字,写出局势之紧张,已有一触即发之势。边境告急,一场激战迫在眉睫,接着二句即写援军连夜出师,赴边破敌。二句分别以“长驱”“直指”领起,语势连贯,令人想见出征将士长驱直入、所向无敌的情景。

“绝漠”四句插入写景,展现边塞特有的风物景观,时值深秋,只见暮色苍茫之中,浩瀚的沙漠阴云万里;夜深霜重之时,唯闻幽怨的羌笛交织着的哀鸣,日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令人慷慨感怆,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广漠、荒寂的塞外风物画,展示了远征塞外、守边御敌的广阔背景,也使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到特定的边塞气氛。

“连旗”六句写战斗经过,分别从敌我双方着笔,前二句写汉军。猎猎军旗下,汉军士如猛虎出山,越过鹿砦:咚咚战鼓中,大军所向披靡,直逼敌营。“龙庭”本是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这里代指胡军的大本营,两句写汉军反击,以“连旗”“叠鼓”突出军队的声威,从中可以想见汉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后四句写胡军。四句先借“妖云”“晕月”以造境造意,妖云、昏月笼罩在敌人的营垒之上,正暗喻胡军覆没在即,败局已定。继写胡兵全军覆没,匈奴贵族左贤王等无不屈膝下拜,纷纷投降,连敌酋单于也被生擒。六句以豪迈的笔力叙写战斗经过,一场鏖战,以汉军反击始,以胡军覆灭终,有力地表现了汉军将士攻无不克的英勇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昂扬的精神。

末四句以颂扬汉军作结,前二句写汉军虽一战奏捷,但边境未宁,所以仍然戎马倥偬,南北征战,为国御敌。后二句借西汉名将霍去病赞颂汉军。霍去病曾六次出击匈奴,涉沙漠,远至狼居胥山,封冠军侯,为骠骑将军。汉武帝为之建造府第,他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末二句就是借霍去病的事迹,颂扬汉军不思封赏、以身许国的高贵品质。统观全诗,由烽火惊、羽书飞写到援兵至、战氛靖,出征将士报国御敌的业绩已得到充分的表现。诗末四句又从战前、战中写到战后,把崇敬颂扬的诗情推到高潮,使全诗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汉军将士安边定远、立功异域的雄图大志,也给读者留下了历久弥新的印象。

全诗四层写来,一依战事发展的顺序,由于作者精于结构,严于剪裁,因而写来如行云流水,令读者有洗练、紧凑之感,诗作笔力矫健,气势畅达;写塞外自然环境,寥寥几句,边塞风物宛然如见;写赴边破敌,一气鼓荡,声势夺人;不失为古代边塞诗中的大手笔之作。

(顾伟列)

【诗人名片】

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东北)人。历仕齐、周,至隋累官司隶大夫。道衡在周、隋颇有才名,被炀帝(杨广)所忌。大业五年(609)因论时政缢死。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