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原文翻译赏析-周敦颐

时间:2025/07/27 浏览次数:38

爱莲说--周敦颐[注]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 晋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

【注释】

[注]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家。

[1]可:值得。蕃:通“繁”,多。

[2]濯:洗涤。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植:通“直”。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3]鲜(xiǎn):少。

[4]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文,却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作者周敦颐是北宋重要的思想家,并不以文学见长,但这篇《爱莲说》却脍炙人口。

文章在与菊和牡丹的对比中来写莲,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三种花分别象征了三种人格。菊在天开花,孤高傲世,不与百花并立,陶渊明之后更是与隐士结下了不解之缘。牡丹在唐代受到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的追捧,盛开时花团锦簇,富丽堂皇,一派富贵者的形象。

而作者却爱莲。莲花自身具有高洁的品性,它美丽芬芳,洁身自爱,既不媚俗,也不避世。而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不随波逐流,不矫情任性,在尘世之中保持自身的美好本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可谓写尽莲花的精神,也成为君子人格的写照。

莲花假若有知,一定会引周敦颐为知己吧。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