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扬州还望乡邑》原文赏析-孙万寿古诗-隋朝诗歌

时间:2025/09/25 浏览次数:16

早发扬州还望乡邑

孙万寿

乡关不再见,怅望穷此晨。

山烟蔽钟阜,水雾隐江津。

洲渚敛寒色,杜若变芳。

无复归飞羽,空悲沙塞尘。

【鉴赏】

孙万寿曾被隋滕穆王引为文学,因衣冠不整,配防江南,郁郁不得志。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诗,大概作于诗人配防江南时。

诗歌开篇入题。“乡关”点题中“乡邑”,“穷此晨”点题中“早发”。诗人清晨登途,踽踽独行,想到此去一别,乡关不能再见,离忧顿生。句中“穷”字,强调在此离别之晨,恋乡伤别的怅望之情充盈于胸,难排难遣,一种孤独和伤感的氛围,顿时笼罩了全篇。

接着四句写望中所见之景。“山烟蔽钟阜,水雾隐江津”写远望。晨光熹微,朝雾迷濛,远处的山峦、江渡,在山烟和水汽的笼罩下浑茫一片。“蔽”“隐”二词,渲染了朦胧的气氛,虚化了野外晨景。诗人以离人的情怀“还望乡邑”,本已伤情,而故乡的山水却迷离而不可见,心情愈形郁悒惝恍——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洲渚敛寒色,杜若变芳春”写近观。时值初,草木萧瑟,寒水无声地流淌着,水中的洲渚满蕴着寒意,水边的杜若凋零衰败。一个“敛”字,一个“变”字,传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这里的景物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变化,又借寒色惨淡、芳华将逝,烘托出诗人的离情乡思,唤起他年华易逝的伤感。

诗人目瞻神驰,别情无限。最后两句,又从写景转为抒情:“无复归飞羽,空悲沙塞尘。”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想到自己辞乡别土,孤身独往,如同孤鸟远飞,一去而不得复返。今后只有在荒凉的边塞,空怀悠悠乡情,徒有悠悠归梦了。“无复”二字,下得沉重,永别故土的苦痛、依依难舍的别衷,尽含其中。诗以沉痛的情语收束全篇,引导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凄苦处,结得凄楚,离情别恨,悠然不尽。

这首诗紧扣诗题“还望乡邑”,景是还望乡邑所见之景,情是还望乡邑所生之情。写景则远近交错,着意创造迷濛清寥的氛围,对恋乡之情、别乡之恨作了反复渲染;言情则突破时间限制,由眼前的别离写到别后的异乡独处;从而大大开拓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其次,此诗在形式上也值得注意。这首整齐的五言诗虽不讲究四声平仄,尚属古体诗的范畴,但全诗押平声韵,中间四句对偶工整妥帖,自成两个对句。成熟的至初唐才出现,这首诗正透露了五律由萌芽而趋于草创的信息。

(顾伟列)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