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蒲》(二首)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时间:2025/09/23 浏览次数:25

拔蒲(二首)

南朝民歌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

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鉴赏】

《拔蒲》属《诗集·清商曲辞·西曲歌》,是倚歌,无舞。《古今乐录》说:“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可知唱起来节奏鲜明,很清雅。《拔蒲》一共两首,是男女共同拔蒲时,女子唱给她情人听的。歌首先即以眼前的青蒲起兴,把青蒲与紫茸对照着写出,显得色彩淡雅美好。又写出蒲的长叶随风飘展,生意盎然。这一方面以蒲与茸,叶与风的关系来比喻他们两人爱情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以青蒲的生意来象征他们爱情的美好。接着直接抒怀,表示永远与情郎劳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即使是飘荡五湖四海,亦在所不辞。这反映出劳动者爱情的纯洁、坚贞、坦率、健康。第二首即写他们劳动在一起的爱情生活。他们所追求的是真挚纯洁的爱情,不是物质享受。他们虽然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后院花园,但他们“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生活在比高楼大厦更美好的地方。民歌作者的这一艺术想象,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洁净芬芳的爱情,真正体现了劳动人民高尚的审美观念。最后两句以整日拔蒲不满一把来反衬他们爱情生活的无比融洽与幸福。这一手法无疑是吸取了《·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的艺术经验的。不过《卷耳》是为了反衬思念之苦,《拔蒲》则是为了反衬愉悦之情的。作者将这样两句置于诗歌的末尾,使全诗显得余味无穷。

(曹大中)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