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原文赏析-明余庆古诗-隋朝诗歌

时间:2025/09/20 浏览次数:19

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愈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鉴赏】

《从》,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明余庆的《从军行》基本上为乐府旧辞体式,与唐代、的《从军行》不尽相同。

这首诗写得语明意昭,大小结合,虚实结合,气势充畅。

诗的前六句写实,从大到小。诗人开篇即以广角镜摄下全景镜头:“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三边”,概言边陲;“横行”,强悍突进。先从空间上展示烽火乱燃之状,再从阵容上直露强大之力。开头两句,先入为主地使人留下大军出发、声势喧赫的印象。接着诗人拉出一个场面较小的镜头:“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一写阵势浩大,一言军纪严明。“常山阵”,原指首尾相呼应的阵法。《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风卷动着这常山阵,则气概更为恢宏。细柳营,《史记·绛侯世家》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文帝亲往劳军,至军门,甲士戒备森严,被阻不得驰入。帝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令开壁门,请皇帝按辔徐行而入,将军以军礼见。后人因称军营纪律严明者为“细柳营”。朔风阵阵,号角声声,十万大军,军队如龙,军纪严明,写出的这支队伍的状貌,预示着必胜的结果。最后,镜头更收到“剑花寒不落,弓月晓愈明”的更小的场景,地上剑戟寒光闪闪,天上晓月晶晶。天寒并不令人畏缩,天晓却振奋士气。诗的这前面部分,从天上到地上,从形势到阵势,从声音到形象,从外观到内质,写出这支部队兵强马壮,指挥有方,士气高昂,为最后的预期获胜,储足了力、蓄足了势。

诗的最后两句“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系虚写。淮南地,指长江下游通向中原的淮河流域,在今皖北、豫西一带,隋大业间改寿州为淮南郡,这里泛指南方之地。朔方,概指今宁回族自治区一带地域。这里诗的句意为定当攻取南方的地方,以作为北方的城市。“会取”,语意肯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诗的上截来看,也确是势在必然。隋文帝杨坚取得北朝周的权柄,一直想麾师南下,加之南朝陈后主又是那么荒淫误国,则诗人说“会取”完全是当时国势、民心、兵力的自然反映。

这首诗不是以细节描写见长,也非以具体叙写取胜,而是鸟瞰式的从整体落笔,大小结合、虚实结合,而使其成为在那长期分裂、久久纷乱的历史背景下,奏出了一曲激昂慷慨的统一战歌,闪耀着炫人的光彩。

(徐应佩 周溶泉)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