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流水歌·其二》(西上陇阪)原文赏析-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时间:2025/09/17 浏览次数:14

陇头流水歌(其二)

北朝民歌

西上陇阪,羊肠九回。

山高谷深,不觉脚酸。

手攀弱枝,足逾弱泥。

【注释】

1、末二句本是另一曲残存的前二句,但文义上和上四句是相连属的,因此可以放在一起读。

【鉴赏】

这首抒写的北朝民歌,具有相当大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善于运用独有的敏锐的观察力,从耳闻目睹的无数行役生活中选取若干最逼真、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如实地描写出来,虽未加任何议论,却深刻地反映了行役者共同的哀怨、愤懑的情绪。

“西上陇阪,羊肠九回。”诗的头两句先交代行人的行程和方向,并从总体上描写陇山道路的百步九折、逶迤难行。“羊肠九回”极言陇山道路的萦回曲折,狭窄盘旋,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与气氛的悲怆。诗人以感情强烈的咏叹句点出“行路难”的主旨,为全诗奠定了苍凉悲壮的基调,犹如一部交响曲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山道写得愈崎岖,就愈见出路之难行,因而不言难而难自见,不言苦而苦自明。

“山高谷深,不觉脚酸。”这两句又从山势的高危及行人的感触进一步写山道之难和行役之苦。诗人极写山势之高和山谷之深,山愈高危,谷愈深邃,愈见出陇阪之难于攀援,愈能衬托出行役之苦。我们可以想见,突兀而立于行人面前的巍巍高峰,耸入云天,几乎挡住了太阳的运行;行人的脚下,则是冲破激浪,曲折回旋的万丈深谷。诗人不仅直状“山高,”而且衬以“谷深”之险。唯其“谷深”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自己的切身感触来进一步映衬,以“不觉脚酸”形象地写出了行人攀登陇阪的劳苦和惶恐的心理,简直使人望而生畏,心灵悸动。“不觉”二字,极其真实地写出了行人行走于万丈深谷旁的特有心理;“脚酸”二字,又极其生动地写出了行人特有的感受。寥寥四字,便把行人疲惫不堪,愁苦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鲜明如画,收到了令读者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

至此,陇山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但诗人又掉转笔锋,另辟蹊径,抓住行人典型的细节动作进一步加以刻画,写出了“手攀弱枝,足逾弱泥”的绝妙好句来。陈胤倩评曰:“尽行路之艰难”,钟伯敬认为:“二弱字,雨雪饥渴之苦在其中。”可谓切中肯綮。诗人准确地捕捉住雨中行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攀树枝,脚踩烂泥的细节动作加以摹写,逼真地刻画出了行人步履的艰难,虽没有说明行人此时的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细节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而又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状困危之状如在目前,含哀怨之意见于言外。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是视觉形象,中间两句是触觉形象,末二句则是视觉形象的特写镜头。开头由视觉形象暗示“西上陇阪”的艰难困苦,进而由触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末二句又用一个“手攀弱枝,足逾弱泥”的视觉形象的特写镜头,就把行役之苦抒写得淋漓尽致。本篇以客观描述见长,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薛祥生王少华)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