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四》(世有伯乐)原文翻译赏析-韩愈

时间:2025/08/30 浏览次数:17

杂说四(世有伯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古时著名的擅长相马的人。

[2]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3]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4]食马者:喂马的人。

[5]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赏析】

从字面看,这篇文章倾诉了千里马的不幸。

第一段写千里马面临着必然被埋没的不幸命运,因为千里马只有依靠伯乐才能被大家认识到它的才能,而伯乐并不常见,那么千里马落入奴隶人之手,它的结局只能是像普通马那样死在马棚里,到死它的才能也没有机会施展。

第二段写千里马为什么在普通的食马者那里不能施展出它的才能。这是由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的马,而食马者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千里马,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能就无法发挥出来。

第三段则用漫画式的手法嘲讽了那些食马者,他们对千里马毫不了解,千里马就在眼前,他们却还装模作样地感叹“天下无马”,这是多么无知、浅妄啊!而被他们埋没的千里马又是多么不幸啊!

然而这篇文章又不仅仅是在写马。《战国策·楚策》里就已经有一个叫汗明的人在拜见申君时,用骥和伯乐来比喻两个人的关系了。所以在中国文化里,千里马和伯乐很早就具有了特定的寓意,韩愈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千里马实际上是指人才,伯乐是指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而那些不识千里马的食马者,指的自然就是那些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作者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用千里马的悲惨命运,表现了有才能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通过嘲讽食马者的无知浅妄,讽刺在上者埋没、摧残人才。全文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不平和怀才不遇的悲愤。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