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挽歌诗三首》(选一)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5/05/05 浏览次数:23

挽歌诗三首(选一)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1、萧萧:风吹林木声。

2、嶣峣(jiāoyáo):高大耸立貌。

3、幽室:即墓穴。

4、山阿:山陵。

【评析】

虽然自作挽歌为自己送葬,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风尚,渊明自然不会不受其影响;但诗人一贯对生死寿夭持达观态度,这在《与子俨等疏》、《自祭文》中都有明确表示。这组挽歌共三首,按顺序分别写死殓、出殡和送葬。然而无论是“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第一首)的率直,还是“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第二首)的婉转,或者这首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洒脱,都显得从容安闲,旷达坦然。诗人在临终前设想,前来为他送葬的亲朋故友在严霜零落的九月中,行进在荒草茫茫、白杨萧萧的郊外,到了墓地,埋了棺木,他于是从此与人间昼夜永别。然后送葬者带着余悲各自回家,而自己的躯体将慢慢与山丘化为一体。诗中的描写是那么的真切,仿佛人们埋葬的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什么人;而他自己却在高处俯视,平静地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

前人曾说“三篇之中,末篇尤调高响绝。千百世下如闻其声,如见其情也……以浅语写深思,更耐人咀味不尽尔……看其‘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二语,幽凄俯仰欲绝”(温汝能《陶诗汇评》);又说“此诗气格笔势横恣,游行自在,与《三百篇》同旷,而又全具兴、观、群、怨,杜公且逊之”(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在留下这几首绝命诗后,一个跨时代的大诗人就这样带着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真诚的生活态度,平静而安详地离开了这个充满灾难与喧嚣的尘世。他的躯体和灵魂,正如生前所希望的那样,已融入了高山大川,令后人万世景仰。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