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笔自书》原文翻译赏析-苏轼

时间:2025/08/09 浏览次数:32

试笔自书--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1]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2]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3] 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注释】

[1]有生:生物。孰:谁。

[2]芥:小草。济:渡。

[3]少焉水涸:过了一会儿,水干了。类:同类,即蚂蚁。“几不复”三句:差点不能与你相见了,谁知顷刻之间,却出现了这么宽广的大路呀。方轨:两车并行。八达:可以通向八面。

【赏析】

生命中的困厄往往不在其本身,而在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无力感。苏轼被贬至海南,并非普通的贬谪。与政治中心的距离意味着被边缘化的程度。海南位于北宋最南境,远无可远。被贬至此可算对一个官员最彻底的否定。只因北宋朝廷不杀士人的祖训,苏轼才保住性命。“所欠唯一死”是他对此次贬谪的清醒认知,虽然这清醒只会增加痛苦。

初至海南的苏轼已年过花甲,两任妻子和爱妾朝云皆已离世。一生盛名烜赫,晚年竟流落至此,生无可恋的沮丧定然闪现过。“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便是明证。然而苏轼之伟大正在其超拔,“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沉浸于一件事中不可自拔,生命的天空便被其遮蔽,人在其中如坐井观天,不见其余。被贬海南的打击固然深重,但转换视角、游于物外,便会发现,别有洞天!

宇宙中的我们也像漂浮在海中,不过是在更大的岛上浮生若梦。我们在宇宙的岛上乐趣无穷,海岛又有何不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中原大地难有的享受。盆水覆地,芥浮于水,蚂蚁困于水中以为绝境,须臾水干,才发现路宽通达。先以大喻小,又以小喻大,空间的灵活转换使海岛不再卑微而边缘,反显得平常,还有些浪漫。蚂蚁的诉说更是打开时间的拘限,以发展的眼光回看当下,当下的绝望和凄伤反倒有些冒失。于是展颜一笑,薄酒小醉,淡然处之。在海南岛贬居三年后,苏轼如自己所预言的被召回,渡海之时,他和文中的小蚂蚁一样感到了世界的开阔与自由,“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