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怀古》原文翻译赏析-苏洵文言文-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时间:2025/04/30 浏览次数:38

襄阳怀古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辽辽岘山(1) 道,千载几人行?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道逢堕泪碣(2) ,不觉涕亦零。借问羊叔子(3) ,何异葛孔明(4) ?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朅来万山(5) 下,潭水转相萦。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6) 。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成功(7) 本无敌,好誉真儒生。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注释】

(1)岘(xiàn)山:也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县南,东临汉水,是襄阳的要塞。

(2)堕泪碣:即堕泪碑,西晋时羊祜镇守襄阳,功绩卓越,并且对待百姓恩惠有加,他死了以后当地的百姓十分伤心,在岘山上建立碑庙,以纪念他,后来的人看到此碑,无不流泪叹息。杜预因此称此碑为堕泪碑。

(3)羊叔子:即羊祜,字叔子。

(4)葛孔明:即诸葛孔明,也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一度居住在南阳的邓县隆中,距离襄阳城西仅仅二十里。

(5)万山:即汉皋山,在襄阳城西十一里。

(6)杜预铭:杜预,字元凯,京兆人,继羊叔子以后出镇襄阳,他在太康元年曾统兵灭吴,建立功业,被封为阳县侯。他好为后世言,常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并刻石为二碑,用来记载他的功绩,一个沉到万山之下,一个立在岘山之上,并说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后世便称之为“杜预铭”。

(7)成功:指杜预建功之事,杜预以一介儒生,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并且立碑记载,这是所有儒生的人生理想,当然也是有才能、有抱负的苏洵的理想。

【译文】

我在襄阳之野行走,只见岘山的秀丽风光处处都呈现在人们眼前。拿什么来洗去我胸中郁积的烦恼愁绪呢?只见那滔滔的汉水清澈见底,不停地奔走。岘山上那长长的山间道路,千载以来有几个人行走过呢?踏遍了山上的每一寸土地,山腰也为之变得平坦起来。在上山的道上看到了那块著名的堕泪碑,我感慨丛生,不觉间涕泪齐下。借问一下羊叔子,您和那隐居在此的诸葛亮都一样地施展了才能,建立了功绩,其中有什么区别呢?现在距离他们已经非常遥远,有谁识得前辈们的才情呢?我来到万山下面,只见水波萦绕,潭水深不见底,那下面应该有杜预的碑铭。潭水至今也没有干涸,杜预的声名自然也就广传后世。杜预以一介儒生建立了这无人可敌的盖世功绩,这份荣誉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儒生。自从这三位前辈去世以后,草野之中再也没有像他们一样的英雄豪杰产生了。如今我也登上了这岘山的顶峰,却只有脸上的泪水和那汉水一同纵横交流。

【评析】

嘉祐元年(1056),苏洵以文章得到的赞赏和推荐,一时名满京师,但其后求官之事却一直没有着落,他十分失望。嘉祐二年(1057),苏洵之妻亡故,他携带二子回蜀地奔丧。嘉祐三年(1058),朝廷找苏洵试策,他以老病为借口不往,嘉祐四年(1059),朝廷再次下令,朋友们也纷纷劝告,苏洵只好携带二子再次赴京。途经三峡,一路上风景秀美,苏洵父子一路诗文唱和,写下了很多诗作。这首诗就是嘉祐五年(1060),他们经过襄阳时所作。他们登上风景秀丽的岘山,又面对着滔滔奔流的汉水,山上的古迹名胜勾起作者的无限感慨和怀想,引发了苏洵年岁已老,功业无成的忧伤,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怀古散文。

  • 登龙门

    黄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古代传说,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争登龙门。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登龙门后,鲤即化为龙,故禹门亦称为龙门。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朝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致身荣显,也叫登龙门。《封氏闻见记》卷二“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典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

  • 金龟换酒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宿于旅邸。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谋面,闻李白来京,亟往拜访。李白出门迎客,两人相携入屋,纵论古今,一见如故。李白出示诗作《蜀道难》、《乌夜啼》。贺知章赞赏备至,称李白为谪仙人。仓卒间未携钱帛,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尽欢散。